
陳明選 教授
江南大學
陳明選,江南大學二級教授,江蘇省教學名師、博士生導師; 江南大學原師範學院、教育學院、人文學院院長; 現任教育部教育技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技術協會資訊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影視傳媒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主要研究領域:數位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理解性學習與認知、 技術支援的學與教等。
更新中...
更新中...
更新中...

陳德懷 教授
台灣中央大學
陳德懷講座教授任職於台灣中央大學,是亞洲數位學習領域主要奠基者。他於1988年首先提出「智慧學習同伴」概念並建立原型。1992年建立全球第一套「網路學習系統」,進行合作學習與競爭學習遊戲。2000年,他創立「亞卓市」,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線上學習社群。2000年後,陳教授帶領研究團隊進行「智慧教室」、「未來教室」、「電子書包」、「悅趣化學習」、「一對一數位學習」等研究,推動亞洲「行動學習」研究蓬勃發展。 多年來,陳教授持續與國際學者合作進行研究。2006年一同提出「無縫學習」概念,闡述互聯網對學習的關鍵影響。2018年共同發表「興趣驅動創造者理論」(簡稱「趣創者理論」),推動亞洲未來教育創新,期望翻轉由考試引導教學的亞洲教育現況。近年,面對全球衝突頻發和人類面臨的前所未有挑戰,陳教授與國際學者攜手推廣全球和幸(Global Harwell)概念,作為全球教育目標,希望透過教育追求世界「和諧」與「幸福」。 陳教授積極為研究人員和教育實踐者創建各種交流平台。為促進亞太數位學習領域發展,並培育新一代研究人員,陳教授和幾位重要學者於1993創辦ICCE系列研討會,並於1997年創辦GCCCE系列研討會。此外,他在2016年創立明日閱讀協會,推動終身閱讀與終身學習;並於2017年成立迷你趣創教育實驗學校,從小學教育開始實踐「趣創者理論」,做為未來亞洲創新教育的典範模型,領航亞洲教育。
教育為何?教育何為?「全球和幸」與「通智同伴」共塑未來
當今混亂的世局猶如古代的春秋戰國,過去是中華民族的範疇,現在則是全世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不問「教育為何」:教育存在的根本理由或意義是什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價值是什麼?經過兩千多年的時光積澱,前人給我們留下豐富的智慧,我們有沒有答案,或只是暫時的答案?
如果我們再問,「教育何為」:教育的目的或目標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做什麼?追求什麼?方向是什麼?是為自己、為他人、為了自己的國家,還是,也為了全世界?如何實踐?我們是否也可以給一個可能的答案。
至於「通智同伴」,如同其他所有科技一樣,只是協助實現教育目標——在這裡是全球和諧與幸福,簡稱為「全球和幸」——的工具,使實踐過程更高效、更出色。然而,因人工智能強大的力量,在可預見的將來,「全球和幸」與「通智同伴」共同塑造教育與人類的未來。
「教育為何」及「教育何為」,這兩個問題促使我們對教育全面反思。最終,這兩個問題,與「人生為何」及「人生何為」,沒有不同。
更新中...

Art Graesser 教授
孟菲斯大學 心理學系和智能系統研究所
Art Graesser是美國孟菲斯大學心理學系和智能系統研究所的教授,同時也是牛津大學的名譽研究員。他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Graesser教授的研究興趣包括提問與回答、輔導教學、文本理解、推理生成、對話、閱讀、問題解決、記憶、情感、人工智能、計算語言學和人機交互。他曾擔任《Discourse Processes》期刊(1996–2005)和《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期刊(2009–2014)的主編,並擔任過四個學術協會的主席,包括文本與話語學會(2007–2010)、國際人工智能教育學會(2007–2009)以及行為與腦科學協會聯合會(2012–2013)。他與團隊開發並測試了多種學習、語言和話語技術的軟體,包括能夠用自然語言對話並與多媒體互動的軟體(如AutoTutor),以及能夠在多層次語言和話語上分析文本的軟體(如Coh-Metrix和問題理解輔助工具QUAID)。此外,他還參與了五次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專家小組會議,以及四次經合組織(OECD)關於問題解決的專家小組會議,包括PIAAC 2011技術豐富環境中的問題解決、PISA 2012複雜問題解決、PISA 2015協作問題解決(擔任主席)以及PIAAC 2021自我調整問題解決。
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與電腦代理的對話
本次演講的上半部分將介紹本人近期關於學習和評估環境中的電腦代理研究的最新進展。這包括一個幫助成人學習理解能力、電子學和多種學科知識的AutoTutor版本。這些系統通過三方對話(稱為三重對話)實現互動,其中兩位元代理(如導師和同伴)與成人進行交流。這項工作與智能輔導系統架構“通用智能輔導框架”(Generalized Intelligent Framework for Tutoring,GIFT,gifttutoring.org)相相容。
更新中...

朱蕙君 教授
東吳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特聘教授兼人本AI研究中心主任
朱蕙君博士的學術專長包括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遊戲式學習、翻轉學習、AI精准教育、醫療教育、數字教學設計、自律學習、智慧型學習與評量系統、知識工程與專家系統等。曾獲得多次的優秀研究人才獎勵,包括於2014年度獲得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20年獲得資訊月傑出資訊人才獎、2021年獲得李國鼎女性傑出研究獎,同年獲得IT Matters Awards教師獎。目前已發表167篇學術論文,包括72篇國內外學術期刊,其中40篇發表於具學術影響力的SSCI期刊。同時,擔任多個SSCI/SCI/TSSCI/EI 學術期刊的論文審查委員及編輯委員。在2015年,獲選為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 (SSCI) 的Associate Editor、2013年與2016年擔任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SSCI)的guest editor、2021年擔任Journal of Internet Technology (SCI)的Associate Editor。由於在翻轉教室的實施成果,在2018年4月獲得「全球前50名高教翻轉推動教師」肯定。
生成式AI結合教育科技的研究設計與教學創新模式
生成式AI的發展為教育帶來全新可能性,結合新興的教育科技更是推動教學創新的重要契機。然而,如何有效設計研究以探討生成式AI應用於教育現場的實際效益,並創造有效益的教學模式,仍然存在著挑戰。本演講將聚焦于生成式AI在教育科技中的應用範疇,解析其對學習者、教師以及教育決策者的影響。演講內容涵蓋創新自主學習模式的實例、教育研究的具體設計方法以及研究或教學成果的評估策略,提供教育與科技領域學者實用的參考方向,啟發更多教學創新與實踐研究的可能性。
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