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體
拟议论坛 @GCCCE 2025

主题: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沉浸式学习:开启教育的未来

语言:英语

时长:90分钟

预计开展日期:2025年5月27日

地点:香港

论坛联合主席:

宋燕捷,香港教育大学

李平,香港理工大学

小组成员

李平, 香港理工大学

陈锐斌, 香港科技大学

胡祥恩, 香港理工大学

江绍祥, 香港教育大学

宋燕捷, 香港教育大学

总体摘要

本论坛旨在探讨将生成式人工智能(AI)与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和多智能体系统等沉浸式技术相结合,以彻底改变教育实践。本论坛将汇聚教育工作者、技术专家和研究人员,讨论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沉浸式学习环境和多智能体系统在增强学生参与度、个性化学习和学习成果方面的潜力。

本论坛将讨论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智能体系统和沉浸式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实际应用和案例研究,以展示其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议题包括: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在当前神经计算理论支持下的沉浸式环境中进行具身语言学习;人工智能驱动的自适应学习系统;沉浸式学习环境中的人机交互;以及用于沉浸式学习的多智能体系统。

通过促进合作和创新,本论坛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利用人工智能和沉浸式技术的力量,创造充满活力、引人入胜和融合教育的学习体验,并突出这些技术在教育中的变革潜力。

Bios of Panelists

李平教授

李平教授是香港理工大学冼为坚基金人文与科技教授、神经语言学和双语研究讲席教授,也是人文学院院长。他曾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语言学和信息科学教授,并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认知神经科学和感知、行为与认知项目的项目主任。李教授的研究重点是探讨语言习得、双语现象和阅读理解的神经认知和计算基础。他运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和沉浸式技术来研究儿童和成人的神经可塑性和个体差异,旨在了解语言、文化、技术和大脑之间的关系。李教授目前担任《Brain and Language》杂志主编和《Cognitive Science》杂志高级编辑。他曾担任心理学计算学会会长,并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心理物理学会和认知科学学会的会员。

陈锐斌博士

陈锐斌博士现任学生事务副院长,工程教育副教授,曾任大学工程教育创新中心主任一职。陈博士在工程教育相关领域拥有广泛的工作经验,包括学术咨询、体验式学习和教学方法的开发。在近十年的大学任教期间,陈博士获得了许多教学卓越奖,包括由沃顿商学院QS重塑教育奖委员会评选的2018年QS重塑教育奖(全球)决赛入围奖;2016年、2020年和2024年工程学院教学优秀奖;2016年和2023年(荣誉奖)普通核心教学优秀奖;2024年大学资助委员会教学奖等。他作为首席研究员累计获得了超过2000万港元的教育相关研究经费,并发表了50多篇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近年来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新兴技术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过程。

胡祥恩教授

胡祥恩教授是香港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研究所(IHERD)和教育研究中心(ERC)主任,也是学习科学与技术讲席教授。他分别于1982年和1985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于1991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社会科学硕士和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胡教授的研究涵盖数理心理学、研究设计与统计以及认知心理学。他获得了来自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在内的多个资助机构的重大研究经费。他的VCAEST项目增强了灾难期间军民医疗沟通。该项目将虚拟环境与基于网络的智能辅导系统AutoTutor LITE集成在一起,以提供实时反馈并促进学习。

江绍祥教授

江绍祥教授现任香港教育大学数学与资讯科技系研究讲座教授兼人工智能与数码能力教育中心主任。他担任国际期刊《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RPTEL)》和《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 (JCE)》的主编。他自2019年至2024年入选斯坦福大学教育领域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江教授从2020年至2026年领导香港小学、中学和大学学生、教师、家长和行政人员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项目。他是香港教育大学人工智能行政人员硕士课程[MSc(AIEP)]项目负责人。

宋燕捷教授

宋燕捷教授是香港教育大学沉浸式学习与元宇宙教育中心(CILME)和卓越教学中心(CELT)副主任。她的研究重点是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和元宇宙在教育中的应用。她领导团队开发了屡获殊荣的应用程序,如“VocabGo”、“m-Orchestrate”和元宇宙平台“Learningverse”,该平台正在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VR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LearningverseVR。她的团队拥有多项专利,并获得了具有竞争力的研究经费。根据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编制的一份名单,近年来,她在全球教育领域被引用最多的科学家中排名前2%。